文 | 阑夕
百花齐放的云笔记时代,是最坏的时代。
自从evernote凭空开创了云笔记这一品类,它便独立完成了对早期用户的填鸭式教育。而evernote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获得两笔合计7000万美元融资的消息,则让大洋彼岸的中国市场嗅到了商业机会。
2011年,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前行客记事)等相继扎堆诞生,并迅速开启跑马圈地的模式。不过,云笔记的用途本是为了在多设备环境下实现信息的自由流通,其悖论在于,同类产品越多,关于兼容性的弊端就越明显。
出于技术差异和竞争因素,不同的云笔记产品之间的文件传输始终有着阻隔,关于导入和导出的支持范畴也成为用户选择云笔记的重要参考指标。但是,只要云笔记市场无法摆脱碎片化,用户对其的理解和体验也就千差万别。
经历三年的无序混战,云笔记行业进入淘汰期,变现路径极长的特征让工具品类这条跑道由冲刺赛变成马拉松,从而耐力决定胜负。
有道云笔记刚刚宣布,其与华为公司达成协议,后者旗下的云笔记产品天天记事及逾300万用户全部并入有道云笔记,等同于华为退出、网易捡漏;
为知笔记发布硬件设备为知盒子,将局域网资料共享作为主要诉求,实际上是从云端返回地面的一步举措,另辟新的战场;
麦库记事则受盛大创新院的内部混乱影响,十分遗憾的停止运营;
中国移动推出的彩云笔记在更名为和笔记之后,已经超过半年时间未见更新,同为运营商的中国电信,也早早的将难成大器的翼笔记从各大应用商店下架;
而当google的“产品大扫除”计划远近闻名之后,google keep也背负上了过于沉重的历史包袱,除了无法进入中国之外,它对evernote的狙击也低于公众的预期;
……
玩家数量的渐次减少,让云笔记行业露出统一的曙光。当前,有道云笔记和evernote分别以两种发展模式瓜分了主要市场,前者借网易在邮箱、词典等系列成功的工具产品上的口碑和惯性,努力将云笔记融入移动办公的场景。后者以品牌先行,携概念上的制高点试图一边适应一边改造中国用户的行为。
两大寡头之外,陪太子读书的效应初显。
曾获360投资的fit云笔记索性中途转型做了便签——fit便签上线一周就拿到fit云笔记一个月才斩获的用户量,更是让团队怀疑主要用于效率提升的云笔记是否真的适合不太懂得时间成本价值的中国用户。
经过各种探索,业内也对云笔记的变现问题有了相同的看法:用户规模起不来,盈利就无从谈起。evernote和有道云笔记分别采用流量限额免费和空间限额免费的策略,在基本满足的需求之上,再以“付费增值包”的形式争取重度用户,以及面向企业级市场的专有版本(通常售价更高)。
然而,相比云笔记所承担的理想——evernote是“第二大脑”,有道云笔记是“下一个互联网基础服务”——其盈利难度仍然相对较高。
有道云笔记是在云笔记的既定轨道之外加入了yammer模式(企业社会化协作)的想象空间。去年年底,有道云协作成为有道云笔记的一个平行入口,并新添了群组和im功能,将单一属性的云笔记扩充为轻量级的“移动oa”,意在图谋中小型公司组织的办公中枢地位。
除了传统的个人vip售卖和banner广告之外,有道品牌下的云笔记+云协作的组合,实质而言是将office、dropbox、slack等美国市场同一品类的产品作为对标,认为来自企业的采购将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有着现金流一直十分健康的网易的输血,包括云笔记在内的“有道系”产品矩阵并不太有盈利压力,与受到资本推动的竞品处境迥异。
相比之下,今年年初,evernote宣布裁员20人,希望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而evernote扩大营收的尝试,主要在于其“实体化商品”的方向。在evernote market里,由evernote和合作商共同开发(或贴牌)的触控笔、扫描仪、名片夹甚至单肩包等实物商品被逐个摆上货架,颇有电商渠道的意味。evernote market所创造的收入,一度达到了evernote总体营收的近三成,但是考虑到仓储和物流等成本的同步增加,这条道路上的未来也充满艰辛。
evernote在中国的本土化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其向免费用户提供的每月60m流量上限,就饱受“不太够用”的诟病。
而在寡头的未来,云笔记在中国究竟能否成为下一个的“邮箱级”——的确,还远谈不上“微信级”——的超级产品,或许还需时间检验。
另一方面,新兴互联网创业公司对于沟通成本的日趋重视,也将利于云笔记的行业发展。在旧的时代,qq可以解决一切沟通问题,本就是互联网创新的一种悲哀,到了新的时代,我们并不乐见微信再次成为一个流量黑洞。
请让专业的产品干专业的事。